法兰克vs莱比锡分析-法兰克vs莱比锡分析预测
法国有几个皇帝
加洛林王朝(843年-987年) 843年8月签订的《凡尔登条约》将统一的法兰克帝国一分为三,秃头查理分得西部,称西法兰克王国,被视为近代法国的前身,从此开始加洛林王朝西法兰克支系的统治。再次统一法兰克帝国的胖子查理被废后,西法兰克王位辗转于加洛林与卡佩两大家族,直到加洛林末代国王路易五世驾崩,加洛林王朝最终被卡佩王朝取代,西法兰克王国也随之被法兰西王国取代。 名称(第二行是法文名称) 统治开始时间及原因 统治结束时间及原因
查理二世(秃头王)CharlesII(leChauve) 843年8月(西法兰克建国) 877年10月6日(驾崩)
路易二世(口吃者)LouisII(leBègue) 877年10月6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879年4月10日(驾崩)
路易三世LouisIII 879年4月10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882年8月5日(驾崩,无嗣)
卡洛曼二世CarlomanII 879年4月10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884年12月6日(驾崩,无嗣)
查理三世(胖子王)CharlesIII(leGros) 884年12月6日(王侄卡洛曼二世驾崩无嗣而继位) 888年1月13日(被废)
厄德一世EudesIer 888年2月29日(贵族推举而继位) 898年1月1日(驾崩,无嗣)
查理三世(糊涂王/单纯王)CharlesIII(leSimple) 898年1月1日(先王路易二世幼子,厄德一世驾崩无嗣而继位) 922年6月30日(被废)
罗贝尔一世RobertIer 922年6月30日(先王厄德一世之弟,贵族推举而继位) 923年6月15日(驾崩,无嗣)
拉乌尔一世RaoulIer 923年6月15日(岳父罗贝尔一世驾崩无嗣而继位) 936年1月14日(驾崩,无嗣)
路易四世(海外归来者)LouisIV(d'Outremer) 936年6月19日(先王糊涂查理之子,拉乌尔一世驾崩无嗣而继位) 954年9月10日(驾崩)
洛泰尔一世LothaireIer 954年9月10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986年3月2日(驾崩)
路易五世(懒王)LouisV(leFainéant) 986年6月8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987年5月22日(驾崩,无嗣)
卡佩(即于格一世)及其男系后代从987年开始统治法国直到1792年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推翻,历时800多年,而1814年至1848年更成功地复辟了两次(见波旁复辟)。1328年卡佩王朝的直系——卡佩王室绝嗣,之后其两大支系瓦卢瓦王室和波旁王室相继统治法国,但一般把它们与卡佩王朝的直系区别开来而分别叫做瓦卢瓦王朝和波旁王朝。本段仅列出卡佩王朝的直系——卡佩王室诸王。 名称(第二行是法文名称) 统治开始时间及原因 统治结束时间及原因
于格一世·卡佩HuguesIerCapet 987年7月3日(路易五世驾崩无嗣,贵族推举而继位) 996年10月24日(驾崩)
罗贝尔二世(虔诚者)RobertII(lePieux) 996年10月24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1031年7月20日(驾崩)
于格二世(大帝)HuguesII(leGrand) 1017年6月19日(被父王立为共治者) 1025年9月17日(驾崩)
亨利一世HenriIer 1031年7月20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1060年8月4日(驾崩)
腓力一世PhilippeIer 1060年8月4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1108年7月29日(驾崩)
路易六世(胖子王)LouisVI(leGros) 1108年7月29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1108年7月29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路易七世(年轻的)LouisVII(leJeune) 1137年8月1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1180年9月18日(驾崩)
腓力二世·奥古斯都[9]PhilippeIIAuguste 1180年9月18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1223年7月14日(驾崩)
路易八世(狮子王)LouisVIII(leLion) 1223年7月14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1226年11月8日(驾崩)
路易九世(圣王)(Saint)LouisIX 1226年11月8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1270年8月25日(驾崩)
腓力三世(勇敢者)PhilippeIII(leHardi) 1270年8月25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1285年10月5日(驾崩)
腓力四世(美男子/公正王)PhilippeIV(leBel) 1285年10月5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1314年11月29日(驾崩)
路易十世(吵架王/顽固者)LouisX(leHutin) 1314年11月29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1316年6月5日(驾崩)
约翰一世(遗腹子)(未实际统治)JeanIer(lePosthume) 1316年11月15日(父王驾崩,作为遗腹子一出生就继位) 1316年11月20日(驾崩,无嗣)
腓力五世(高大的)PhilippeV(leLong) 1316年11月20日(王侄约翰一世驾崩无嗣而继位) 1322年1月3日(驾崩,无嗣)
查理四世(美男子/公正王)CharlesIV(leBel) 1322年1月3日(王兄驾崩无嗣而继位) 1328年2月1日(驾崩,无嗣)
瓦卢瓦王朝(1328年—1589年) 由于卡佩王朝直系的末代国王查理四世死后无嗣,堂兄瓦卢瓦家族的安茹伯爵腓力继位,是为腓力六世,开始了卡佩王朝瓦卢瓦支系的统治,又称瓦卢瓦王朝,而该王朝又分为瓦卢瓦嫡系、奥尔良支系和昂古莱姆支系。 瓦卢瓦嫡系(1328年—1498年) 瓦卢瓦王朝嫡系即瓦卢瓦王室,由腓力六世建立,至查理八世死后无嗣,王朝转入奥尔良旁系。 名称(第二行是法文名称) 统治开始时间及原因 统治结束时间及原因
腓力六世(瓦卢瓦家的,幸运王)PhilippeVI(deValois,leroitrouvé) 1328年2月1日(堂弟查理四世驾崩无嗣而继位) 1350年8月22日(驾崩)
约翰二世(好人)JeanII(leBon) 1350年8月22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1364年4月8日(驾崩)
查理五世(英明王)CharlesV(leSage) 1364年4月8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1380年9月16日(驾崩)
查理六世(被喜爱者,疯王)CharlesVI(leBien-Aimé,leFol/leFou) 1380年9月16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1422年10月21日(驾崩)
查理七世(胜利王,忠于职守者)CharlesVII(leVictorieux,leBien-Servi) 1422年10月21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1461年7月22日(驾崩)
路易十一(谨慎者,蜘蛛王)LouisXI(lePrudent,l'universellearagne) 1461年7月22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1483年8月30日(驾崩)
查理八世(和蔼的)CharlesVIII(l'Affable) 1483年8月30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1498年4月7日(驾崩,无嗣)
瓦卢瓦-昂古莱姆旁系(1515年—1589年) 法王路易十二死后无嗣,王位转入他的堂侄兼女婿、昂古莱姆伯爵弗朗索瓦手中,是为弗朗索瓦一世,开始了卡佩王朝瓦卢瓦王室昂古莱姆旁系的统治。 名称(第二行是法文名称) 统治开始时间及原因 统治结束时间及原因
弗朗索瓦一世(昂古莱姆的,文艺之父和复兴者)Fran?oisIer(deAngouléme,lePèreetRestaurateurdesLettres) 1515年1月1日(岳父路易十二驾崩无嗣而继位) 1547年3月31日(驾崩)
亨利二世HenriII 1547年3月31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1559年7月10日(驾崩)
弗朗索瓦二世Fran?oisII 1559年7月10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1560年12月5日(驾崩)
查理九世CharlesIX 1560年12月5日(王兄驾崩无嗣而继位) 1574年5月30日(驾崩,无嗣)
亨利三世HenriIII 1574年5月30日(王兄驾崩无嗣而继位) 1589年8月2日(驾崩,无嗣)
波旁王朝(1589年—1792年) 法王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后无嗣,王位由他的妹夫、波旁家族的那瓦尔国王亨利三世继承,是为法王亨利四世,从此开始了法兰西王国卡佩王朝波旁支系的统治,又称波旁王朝,法国大革命中被推翻,之后两次复辟(见波旁复辟),最终被七月革命推翻,王位转入奥尔良旁系。 名称(第二行是法文名称) 统治开始时间及原因 统治结束时间及原因
亨利四世(那瓦尔的,大帝)HenriIV(deNavarre,leGrand) 1589年8月2日(大舅子亨利三世驾崩无嗣而继位) 1610年5月14日(驾崩)
路易十三(英明王)LouisXIII(leJuste) 1610年5月14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1643年5月14日(驾崩)
路易十四(大帝,太阳王)LouisXIV(leGrand,leRoiSoleil) 1643年5月14日(父王驾崩而继位) 1715年9月1日(驾崩)
路易十五(被喜爱者)LouisXV(leBien-Aimé) 1715年9月1日(曾祖驾崩而继位) 1774年5月10日(驾崩)
路易十六(殉教王)LouisXVI(leRoi-Martyr) 1774年5月10日(祖父驾崩而继位) 1792年8月10日(被废)
路易十七(未实际统治)LouisXVII 1793年1月21日(被废的父王驾崩而被保皇派推举继位) 1795年6月8日(驾崩,无嗣)
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拿巴皇朝,1804年—1814年)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执政府的第一执政、波拿巴家族的拿破仑·波拿巴称“法国人的皇帝”,是为拿破仑一世,开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拿巴皇朝的十年统治,后在莱比锡战役中败于第六次反法同盟联军,被迫退位,波旁王朝复辟。 名称(第二行是法文名称) 统治开始时间及原因 统治结束时间及原因
拿破仑一世(大帝)NapoléonIer(leGrand) 1804年5月18日(称帝) 1814年4月11日(退位)
波旁王朝,首次复辟(1814年) 拿破仑一世退位后,被处死的路易十六的弟弟、早已自称为王的路易十八在反法同盟联军的护送下回到法国。此为法兰西王国卡佩王朝波旁支系或波旁王朝第一次复辟,不久拿破仑回巴黎复位重建法兰西第一帝国(即百日王朝),路易十八再次逃亡国外。 名称(第二行是法文名称) 统治开始时间及原因 统治结束时间及原因
路易十八LouisXVIII 1814年5月2日(拿破仑一世退位,被波旁党和反法同盟推举继位) 1815年3月13日(拿破仑一世复位)
法兰西第一帝国复辟(波拿巴皇朝首次复辟,百日王朝,1815年) 百日王朝时期,被囚禁的前法皇拿破仑一世从厄尔巴岛出逃,率军登陆法国,入首都巴黎重建法兰西第一帝国,赶走波旁王朝的法王路易十八,波拿巴皇朝和帝制首度复辟,开始了拿破仑的百日统治,故称“百日王朝”,后在滑铁卢战役中被第七次反法同盟联军击败,被迫再次退位,使波旁王朝得以再度复辟。 名称(第二行是法文名称) 统治开始时间及原因 因统治结束时间及原因
拿破仑一世(大帝)NapoléonIer(leGrand) 1815年3月20日(复位) 1815年6月22日(退位)
拿破仑二世(雏鹰)(未实际统治)NapoléonII(l'Aiglon) 1815年6月22日(父皇退位而继位) 1815年7月7日(路易十八复位)
波旁王朝,二次复辟(1815年—1830年) 法皇拿破仑一世再度退位后,流亡海外的法王路易十八回国,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后在七月革命中被推翻,王位转入奥尔良支系。 名称(第二行是法文名称) 统治开始时间及原因 统治结束时间及原因
路易十八LouisXVIII 1815年7月7日(复位) 1824年9月16日(驾崩,无嗣)
查理十世CharlesX 1824年9月16日(王兄驾崩无嗣而继位) 1830年8月2日(退位)
路易十九(未实际统治)LouisXIX 1830年8月2日(父王退位而继位,同日退位) 1830年8月2日(父王退位而继位,同日退位)
亨利五世(未实际统治)HenriV 1830年8月2日(王伯退位而继位) 1830年8月9日(被废)
请注意:波旁家族在法国的最后一位国王被普遍认为是查理十世,这意味着路易十九和亨利五世从未真正登上王位。他们是波旁王室的直系,理应在王政复辟后成为君主。然而,王位最后归于路易-菲利普一世。 奥尔良王朝(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 七月革命后,波旁王朝再次被推翻,经过共和派与保皇派的妥协,王位由波旁王室的支系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普继承,开始了法兰西王国卡佩王朝波旁-奥尔良支系或奥尔良王朝的统治,也称七月王朝,后在法国二月革命中被推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二月革命使七月王朝崩溃,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从1848年建立到1852年结束。后被法兰西第二帝国取代。 法国君主-法国君主制的黄昏——法兰西第二帝国 法兰西第二帝国(波拿巴皇朝二次复辟,1852年—1870年)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前法皇拿破仑一世之侄、波拿巴家族的路易·波拿巴称“法国人的皇帝”,是为拿破仑三世。他开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统治,波拿巴皇朝和帝制再度复辟。后在普法战争的色当战役中败于普鲁士军,拿破仑三世被俘,国内爆发革命,其帝位被废,第二帝国和波拿巴皇朝被推翻。 名称(第二行是法文名称) 统治开始时间及原因 统治结束时间及原因
拿破仑三世NapoléonIII 1852年12月2日(称帝) 1870年9月4日(被废)
普鲁士和德国是什么关系?
德国和普鲁士是一个国家,德国是由普鲁士统一的,详细内容如下:
1、德国也可以称其为德意志,是法兰克帝国分出的一个国家。法兰克帝国分为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三个国家,其中法兰西后来发展为法国,而意大利和德意志国家长期是分裂状态。德意志境内由许多各自独立的公国和城邦组成,它们各自有自已的国王和领地,互为独立,在形式上共同组成德意志邦联,并且选举一个共同的皇帝。
2、当然只是形式上的,皇帝对各地割据势力并没有实际的约束能力。随着德意志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人民要求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涨。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鲁士逐渐成为德意志中最有实力的国家,而成为有可能实现德国统一的领导者。
3、经过多次外交努力和战争,在击败了德意志中另一强国奥地利,和欧洲大陆霸主法国后,德国最终由普鲁士实现了统一。
/iknow-pic.cdn.bcebos.com/b3fb43166d224f4a02b04c4d04f790529822d146"target="_blank"title=""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b3fb43166d224f4a02b04c4d04f790529822d146?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
扩展资料:
德国
1、德意志统一:18世纪初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军事和外交斗争,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德意志完成了以普鲁士为主体的统一。
2、位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
3、世界大战
(1)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1933年上台实行独裁统治。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打击下,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
(2)德军于1939年9月1日对波兰展开入侵,后协同苏军迅速占领波兰全境,英国及法国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展开。随着战争进行,德国及其盟国迅速控制欧洲大陆及北非,但迫使英国投降或停战的计划未能成功。1941年6月22日,德国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入侵苏联。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使德国向美国宣战。
法国在历史上很强大吗
高卢时期
史前与高卢时期(公元5世纪以前)
远古时期,在法兰西的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迄今为止已在法国发现从旧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各个时期相当系统的人类文化遗迹,包括30~40万年前的人类颌骨化石,法国西南部拉斯科等地洞穴里约2万年前的人物雕刻和动物壁画,法国西部的3000~4000年前布列塔尼巨石墓碑和土坟,以及各种式样的生产工具与艺术创造。公元前1000年左右克尔特人自中欧山区迁居于此。罗马人把该地称为高卢,把当地居民称为高卢人。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影响了高卢的发展。418年西哥特人在阿基坦建立王国。
443年勃艮第人在索恩河与罗讷河流域建立王国,不列颠人占领今日的布列塔尼。
451年匈奴人在阿提拉率领下入侵高卢,后被罗马与蛮族(包括法兰克人)联军击败。高卢完全被蛮族诸王控制。公元5世纪后期,定居在默兹河与埃斯科河之间的法兰克人,在国王克洛维(见法兰克王国)率领下大举西侵,先后击败罗马军事长官西阿格里乌斯和阿拉曼人、西哥特人。
481年法兰克人占领了除勃艮第王国和地中海沿岸外的全部高卢,并移驻巴黎,建立法兰克王国。
折叠中古初期
5~10世纪
该时期包括两个王朝: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墨洛温王查理曼帝国朝是法兰克王国的第1个王朝。
公元481年墨洛温之孙克洛维击败西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势力,正式建立该王朝。8世纪初,东法兰克与西法兰克之间的争夺尤烈。东法兰克宫相查理在北方恢复秩序,732年在普瓦蒂埃击退阿拉伯人的入侵,重新统一法兰克王国。751年,他的儿子丕平(751~768年在位)在教皇支持下正式即位,建立加洛林王朝。
768年,丕平之子查理曼继承王位。在他统治期间连年出征意大利、西班牙、日耳曼等地区,到800年,他已把过去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西欧广大地区置于自己控制之下,并由教皇为他加冕,查理曼成为西方皇帝。
从克洛维到于格.卡佩的500年间,蛮族入侵、内外战争连绵不断。封建自然经济的盛行,领主权力的扩大,贵族离心倾向与独立性的加强,造成长期生产落后、封建割据与国家不统一的局面。
折叠中古中期
10~15世纪
中世纪中期,法国农业、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人口逐渐增长,至14世纪20年代,约达1600万。在交通要道和集市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从11世纪起,一些城市发动公社运动,通过武装起义或金钱赎买取得了自治权。随着城市的兴起,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级──市民阶级,他们成为与特权等级(教士、贵族)有别的第三等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加强了国内的经济联系,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卡佩王朝初期,王室直接控制的领地只限于塞纳河和卢瓦尔河之间,各大公国、伯国恃势割据,俨如独立王国。腓力四世统治时期(1286~1314年)加强吏治,整饬军队,因坚持向教会征收财产税与教皇发生冲突。1328年查理四世死后,因卡佩家族嫡系无男嗣,由卡佩家族的旁支瓦卢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承王位,建立了瓦卢瓦王朝。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爆发。1358年,巴黎北部又发生了扎克雷起义。战争后期涌现出民族英雄贞德,虽然她被出卖遇害,但民族统一的趋势已不可阻挡。1453年“百年战争”以法国胜利而告终。到15世纪末,最后几块贵族领地──勃艮第、比卡第、布列塔尼、普罗旺斯、鲁西永也并入法兰西王国的版图。
折叠中古晚期
16~18世纪
这一时期是法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后半期在法国历史上称为“旧制度”。
从16世纪起法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使法国对外贸易的重点从地中海转到大西洋,从17世纪起法国向北美、中美、非洲、印度扩张殖民地。
路易十四
16世纪上半叶,英法百年战争的创伤尚未愈合,瓦卢瓦王朝的法兰西斯一世和亨利二世又发动了侵略意大利的战争,并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争夺德法边境土地,从而揭开了法国与哈布斯堡家族长期争霸斗争的序幕。1559年意大利战争结束,法国取得加来和梅斯、图尔、凡尔登3个主教区的统治权。1589年,波旁王朝的第一个国王亨利四世(1589~1610年在位)继位后极力恢复和平,休养生息,其后经过主教大臣黎塞留和马扎然的整顿,到路易十四亲政时期,法国专制王权进入极盛时期。
路易十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大力削弱地方贵族的权力。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同时,路易十四与哈布斯堡家族的长期战争,使法国东部边疆延伸到斯特拉斯堡。路易十五统治时期(1715~1774年),虽然经济有所发展,但专制王权日趋衰落。1774年路易十六即位,资产阶级日益感到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愈来愈不相称,他们对关卡制度、行会条例和不公平的征税制度极为不满,特别反对贵族和教士的特权。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启蒙运动蓬勃发展起来,他们抨击天主教会和专制王权,传播科学知识,宣扬民主、自由、平等、理性。法国封建制度陷于严重的危机。
折叠革命世纪
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国历史上重要的分水岭,它结束了1000多年的封建统共和制度深入民心治,开始了资本主义确立和发展时期。法国大革命以来近200年的历史可分为3个时期:
从法国大革命到巴黎公社(1789~1871年)这个时期可称为“革命的世纪”,在这82年中共进行了5次革命(1789年、1830年、1848年、1870年、1871年)。
1789年法国革命的历史任务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废除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发展资本主义。
1789~1794年,革命沿着上升路线发展,从1789年7月14日民起义起经过君主立宪制、吉伦特派共和国和雅各宾派民主专政 3个阶段。波旁王朝被推翻,封建制度被废除,国内外势力被击溃。在革命不断取得胜利时刻,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激化。
1794年7月,反对罗伯斯比尔的各派力量联合起来,发动热月政变,颠覆了雅各宾派的统治。
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1804年,拿破仑称帝,改共和国为法兰西第一帝国,取消民主自由,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民法典》,从法律上维护和巩固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秩序,对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拿破仑一世对西班牙和俄国的侵略战争遇到强烈的抵抗,1814年被反法联军打败后退位,1815年3~6月,拿破仑一世再次当权“百日”,终于在滑铁卢彻底失败。
1814年复辟王朝的路易十八颁布《宪章》,保证不改变大革命确立的经济秩序和资产阶级自由权利。
1820年,王党极右分子当权,背弃《宪章》,激起资产阶级自由派和人民群众的愤怒。
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查理十世,代之以七月王朝,政权落入大资产阶级手中。
1830年,工业革命在法国兴起,掀起建筑铁路热潮,30~40年代,工人运动如里昂工人起义、共和运动、民主运动此伏彼起,最后汇为巨流。
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48年的革命使资产阶级各个阶层都参加了政权,与此同时,工人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引起资产阶级的恐惧。1848年6月,巴黎工人举行起义,遭到残酷镇压,同年12月,路易·波拿巴利用农民对拿破仑一世的迷信当选总统。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翌年称帝,为拿破仑三世,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第二帝国统治的18年中,工业革命取得巨大进展,从60年代起共和运动、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持续高涨,1870年9月初拿破仑三世在普法战争中的溃败引起了9月4日革命,民推翻帝制,宣布共和。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民从1871年初起就呼吁建立公社,继续抗战。第一国际巴黎支部的左派***与工人联合起来,成立了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1871年3月18日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在人民支持下夺取政权。3月18日~5月28日,巴黎工人阶级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在阶级力量对比过分悬殊的情况下,巴黎公社旋被镇压。
1870年后,法国经济有所发展。1900年~1913年,垄断组织相继出现,银行资本的集中尤为突出,成为仅次于英国的资本输出国。
折叠一次大战
普法战争后,法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准备对德复仇和进行殖民扩张,法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孤立地位,1892年与俄国缔结军事同盟,1904年又与英国缔结协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虽然是战胜国,收复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夺取德国一些殖民地,但损失惨重。战后经济严重困难,政局不稳。
1914~1940年,内阁变更45次之多。
1923年法国、比利时出兵占领德国鲁尔矿区。
1924年激进社会党与社会党组成以赫里欧为首的左翼联盟政府。
1926~1929年普恩加莱统治时期,出现了暂时繁荣和稳定局面。
折叠二战时期
1934年2月6日,几万名法西斯武装暴徒藉反对斯塔维斯基贪污案,在巴黎举行示威,冲向议会大厦波旁宫。达拉第政府被迫辞职,共和制再度面临危机。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法国实行全国总动员。9月3日,法国对德宣战凯旋门,但法国节节败退。
1940年6月22日,贝当元帅与德国签订投降协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覆灭。
1944年8月在法国抵抗运动和盟军的打击下,维希政府瓦解。
从第三共和国覆灭到第四共和国建立,中间经历了抗击德、意法西斯的战斗和制订新宪法的斗争。
戴高乐将军领导的抵抗运动迅速发展,1944年6月成立临时政府,团结国内和殖民地反法西斯力量继续抗战,在同盟国和法国***领导的抵抗运动的配合下,1944年8月25日收复巴黎,接着全国光复。
折叠战后时期
对于战后法国应建立什么样的共和国问题,各派政治力量意见分歧:以***为代表的左翼要求制订一院制戴高乐回到巴黎的民主宪法;戴高乐派要求削弱议会,加强总统权力;以人民共和党为代表的第三势力坚持恢复第三共和国时期的议会制度。
1946年1月戴高乐辞职。1946年10月通过第四共和国宪法,宣告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成立。基本上保留第三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第四共和国时期,法国通过几个复兴计划完成了设备更新。工业生产迅速增长,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在对外关系上,法国接受马歇尔计划,1949年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
1957年根据《罗马条约》法国与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建立了西欧六国共同市场。
1959年1月,戴高乐总统就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时期开始。
1958~1969年戴高乐执政期间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1959年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收回对法国舰队的指挥权,禁止美国使用法国基地。
1960年法国爆炸第一颗。
1963年戴高乐拒绝签订美苏禁止核扩散条约,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恢复邦交,提出“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否决与美国有特殊关系的英国加入西欧共同市场。
1964年,法国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
1966年法国军队全部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迫使该组织总部撤离法国迁往布鲁塞尔。
1981年5月,社会党人F.M.M.密特朗当选总统。
1981年6月,举行国民议会大选,社会党赢得55%的议席,从而成为法国第一大党。
1986年,3月国民议会选举,社会党受挫,出现了第五共和国成立以来未曾有过的左翼总统与右翼总理共处的局面。
1992年,于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
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1997年4月21日国民议会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进行提前选举。地方选举则在3月已经进行。这一选举的结果产生了左翼和右翼的“并存”。
德国的历史是怎样的
日耳曼时期考古证据表明,在现今德国国境内,约70万年前就有人类踏足。从此推测,约50万年前开始,人类就陆续移居于此。因为缺乏文献记载,所以德意志人早期的历史,并不是太清楚。罗马帝国最早开始记载日耳曼部落(Germanen)的活动,但这些日耳曼部落与今天的德意志民族并不相同。当时所谓的日耳曼部 落,是对所有居住于北欧及中欧,使用印度-日耳曼语系的各个部落的统称。现代的民族学家对这个名字的含意尚不太清楚,大约可信的是欧洲较早的居民克尔特人(Kelten)先使用这个名称来称呼新移民。而凯撒(Julius Caesar)远征高卢时,用“日耳曼族”这个名称来称呼当时居住在莱茵河右岸(在今天的德国境内)的各个部落。其后,“日耳曼族”这个概念才逐渐介绍到罗马人的世界里。日耳曼部落是指原先居于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南部(包括丹麦)及其临近地区的一些民族,他们的文化及宗教相当接近,所以成为一个文化圈。西元前1000年左右,因为北欧地区气候转坏,该地区的居民开始向南迁移。到西元前450年时,他们分布于莱茵河沿岸,南至阿尔卑斯山以北,东到外克塞河(Weichsel,即维斯杜拉河Vistula)的地区之内。到了西元前2世纪,这些民族又开始另一波的民族移动,而开始与罗马世界有较多的接触。公元前后,在多瑙河和莱茵河流域,已定居着许多日耳曼部落,这些部落同企图征服此地的罗马帝国不断发生冲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战胜了当时强盛的罗马帝国。在这次战役中,日耳曼部落伏击并消灭了三个罗马军团。此后,罗马人再也没有真正尝试过把它们帝国的东部边界推进过莱茵河。日耳曼部落虽是以语言、血统、生活习惯、文化及信仰为族群的指标,但因散居之故,个别差异可以相当大。所以西元4世纪起的大规模族群迁移时,并不是整个血缘民族集体行动,而是以较小的氏族组织为单位。历史学家将这些移动的日耳曼部落约略分成西日耳曼人,东日耳曼人及北日耳曼人三个大类别。西日耳曼人指的是西元1世纪时居住在西起莱茵河,东至卫塞河(Weser),南至多瑙河,北达北海的这些族群。自407年开始的一段时期中,各莱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过莱茵河并在今天的法国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国。476年,日耳曼人与罗马帝国的下层人民联合,推翻了显赫的罗马帝国。民族大迁徙376~568年,散居罗马帝国境外的以日耳曼人为主的诸“蛮族”部落大举强行移居帝国境内,并各自建立国家的历史过程 。民族大迁徙的原因是日耳曼人的原始公社制解体,部落显贵 、军事首领及亲兵渴望向外掠夺新的土地和财富;人口自然增长对生产力形成压力,为了发展畜牧经济,一般日耳曼人不得不向外地迁徙。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和帝国的衰落,无力抵御外族入侵,因而使“蛮族”的武装迁徙深入帝国腹地。法兰克人时期从509年开始,法兰克人分为3个部族:萨利安人(Salian)、里普利安人(Ripuarian)和卡蒂人(Chatti, 或黑森人〔Hessian〕)。在428~480年间,萨利安法兰克人占领了罗亚尔河以北高卢的大部分地区。里普利安人和卡蒂人仍然留在德意志和高卢东北部。萨利安人在他们的国王克洛维(Clovis)的统治(481/482~511)下信奉了天主教,克洛维把他的统治权扩大到其他法兰克人身上,并征服了高卢的其他大部分地区。他的梅罗文加王朝(以他的祖父梅罗文加的名字命名)的继任者们统治法兰克人的土地,直至8世纪由加洛林家族代替时为止。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大帝(768~814年在位)与教宗(教皇)合作恢复了西罗马帝国,并把天主教传播到德意志中部和北部。他的帝国於9世纪中叶解体。德意志立国5世纪末,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温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辉煌时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统治下,王国几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国和德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称为查理曼帝国。查理曼大帝去世后,帝国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的疆域按照凡尔登条约分成三部分,西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左岸的西法兰克王国就成为后来法国的基础;而东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右岸操德语的东法兰克王国成为后来的日耳曼王国的基础,成为未来的神圣罗马帝国,也是今天德国的雏形;中间的部分成为了后来法德争斗的根源。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当选为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建立了萨克森王朝。萨克森王朝的地域大致位于今荷兰、德国西部、瑞士和奥地利。严格意义上的德意志历史的就此开始。2近代德国\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拥有实际权力的皇帝统治的国家,中世纪时演变成承认皇帝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其帝国国祚,因自称奉天承运,日耳曼人认为追溯为承继罗马帝国而来,所以称之为神圣罗马帝国。查理曼死后,西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头衔,始终由东法兰克王国和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君主轮流拥有。然而,胖子查理于887年被废黜之后,加洛林帝国自此瓦解,再也没有统一。自胖子查理之后,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拥有者大多是由教宗加冕的意大利国王,意大利国王的实际统治范围极其有限,仅限于意大利东北部,而那些国王几乎是清一色的意大利本土贵族,最后一位本土国王是贝伦加尔一世。大约在900年,东法兰克王国地方势力崛起,形成了四大公国,它们是:萨克森、法兰克尼亚、士瓦本和巴伐利亚。当加洛林家族的最后一位国王孩童路易于911年去世后,东法兰克贵族没有选择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家族作为路易的继任者,而是选举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为新一任国王。康拉德临终之时,指定宿敌捕鸟者亨利为继任者。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在众多东法兰克王国的公爵当中,被推举为东法兰克王国国王,亨利去世后其子奥托继位为东法兰克国王。962年,东法兰克国王、奥托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到973年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与皇帝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1157年,这一帝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1254年,帝国第一次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1512年的科隆帝国会议后颁布敕令,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此后作为官方名称沿用直至1806年。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同盟军入侵法国的盟国巴伐利亚,另一支同盟军进攻拿破仑控制的意大利。拿破仑自本土挥军渡过莱茵河。12月2日在奥斯特利茨(Austerlitz),法、俄、神圣罗马三国皇军打了一场「三皇会战」。法军不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神圣罗马帝国的摩拉维亚,同时将同盟军赶出意大利,并在普鲁士境内打败俄国援军。12月16日,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签订《普勒斯堡和约》。和约签订后,拿破仑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邦联,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原来的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离神圣罗马帝国,加入邦联。同时,拿破仑 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罗马人民的国王等称号。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罗马人民的国王的称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德国人在论述其帝国历史时,将其定义为“第一帝国”;与后来的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史称为第二帝国)与执政时期(1933年-1945年,史称为第三帝国)加以串连论之。宗教改革马丁·路德为反对赎罪券买卖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后来在1517年他发起德国宗教改革。1519年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即位。他不单要对抗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还要卷入对法国及教宗的长期战争。他在帝国的地位被削弱,无力阻止宗教改革。1522年至1526年间,在帝国的某些城市和地区流传着路德的学说。宗教改革由君主执行。皇帝的弟弟费迪南不能容忍路德的教徒,对此支持新教的领主还一度。14世纪农民就因为生活困苦而爆发起义。在宗教改革期间的1524年至1526年,甚至发展为德国农民战争。1525年在闵采尔的领导下,法兰肯豪斯的地主制度被废除。三十年战争由于德意志是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的主要战场,其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而且战后诸侯国各割地盘,其内部分裂变成不可逆转,间接令神圣罗马帝国变得名存实亡。黎塞留主政的法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阿尔萨斯与洛林,为以后德法争战埋下隐患。普鲁士崛起1701年1月18日,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腓特烈·威廉之子)因支持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在柯尼斯堡被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自此,普鲁士作为一个王国才正式存在。法国大革命后,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但败于法军,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国兼并莱茵河以西的普鲁士领土。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年即位)于1806年10月再度参加反法战争,随即在耶拿败于拿破仑,被迫逃往柯尼斯堡。1807年普鲁士和法国在涅曼河的提尔西特缔结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属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兰所得领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并赔款1.3亿法郎。1806年惨败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1809年在柏林创办了腓特烈·威廉大学(柏林大学),同时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此后普鲁士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1812年冬,拿破仑军队自俄国败退,普鲁士遂于次年再度参加反法同盟,于1813年3月17日对法国宣战,10月24日,普、奥、俄三国联军在布吕歇尔和格奈森瑙指挥下在莱比锡大败法军。1815年普军在滑铁卢再度击败法军。根据维也纳会议的领土调整,普鲁士疆域自默麦尔河延至莱茵河,成为德意志邦联内德语居民占优势的唯一强国,以及欧洲列强之一。神圣罗马帝国在1806年灭亡后,德意志邦联在1815年成立,其中以普鲁士和奥地利最强大。普鲁士和奥地利都想由自己领导德国统一,后来普鲁士渐渐取得领导权。1834年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除奥地利和汉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国都加入该同盟。1848年革命1848年巴黎的二月革命推动了德国城邦的三月革命的发生。在奥地利发生巷战。3月13日梅特涅下台并逃亡到英国。费迪南一世于1848年4月批准新宪法通过并且允许民间组建武装力量。在匈牙利,意大利和斯拉夫地区爆发了起义,但很快被镇压。普鲁士皇帝腓特烈·威廉四世迫于民间压力,修并且承认人民有集会和言论自由。至于小城邦,如巴登就试图通过任命自由派分子组成政府这一策略来避免革命。但随着革命进一步升级,正是萨克森和巴登成为了激进民主革命的中心。5月初所有城邦进行选举,推选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代表。但只有六个城邦进行了直选。在国会里既有保守的保皇党也有自由党和共和党人。工人和农民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代表。5月18日成立了临时政府,由临时国家元首领导。诸侯也承认临时政府,但临时政府没有自己的军队,警察和公务员,有名无实。法兰克福国民议会需要划定未来德国的国界。刚开始有人提出大德意志方案。但后来还是决定采用小德意志方案,建立一个不包括奥地利的德国。1849年3月28日,经过长时间讨论,伯多禄教堂宪法终于通过,宪法规定,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一个统一的联邦,立法部门是帝国议会,领导中央政府的则是世袭皇帝。该宪法是魏玛宪法和德国基本法的基础。选举权被进一步确定。4月2日普鲁士皇帝腓特烈·威廉四世逊位后,各城邦都从法兰克福撤回了代表。德累斯顿和巴登为了推行宪法发生了革命,但最后被镇压。少数代表拒绝被召回并且在斯图加特举行进一步会议。最后一场革命发生在7月23日拉斯斯塔德。宪法永远失效了。很多人由于受到政治迫害而逃亡到美洲。德意志统一1871年普鲁士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威廉一世即位。 1862年他因军事改革所需预算及税收问题与国会发生冲突,本拟退位,但在前驻法大使俾斯麦的建议下收回成命。俾斯麦表示支持军事改革,并称若任命他担任首相,他将不惜一切强行推行陆军改革和新兵役制度。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担任首相。俾斯麦出任首相,这标志着德国统一的开始。1864年普鲁士打败丹麦,收回北方近丹麦边境的多个领地。1866年普鲁士打败奥地利,迫使奥地利与匈牙利组成奥匈帝国;并合并数个邦,组成北德意志邦联。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德国南部几个邦脱离法国控制,至1871年德国宣布完成统一,德意志帝国成立,也称“德意志第二帝国”。3现代德国一战时期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俄国。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第十七号计划。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计划皆不可行。1914年8月2日,德军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8月3日,德军对比利时不宣而战。至8月9日,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全境,并且驱逐在比利时境内的法军回法国境内。8月21日,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军失守,被逼后撤。9月3日,德军已进逼巴黎,法国政府被逼撤退至波尔多。9月5-12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马恩河一线爆发马恩河战役,结果两败俱伤,德军只得转入战略防御,固守安纳河一线,战斗开始演变为阵地战。接着,双方爆发了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英法联军大败。德军成功夺取法国东北部的广阔领土,但始终不能截断英法两国的运输线。随后双方再爆发佛兰德会战,但双方均无重大成果,结果战事进入胶着对峙状态。1915年春,英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面战线,发动了香巴尼和阿杜瓦两轮攻势。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己方反而伤亡惨重。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结果1915年的西面战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人,德军亦死伤 61万人,但战事仍然胶着。1916年2月,东面战线的压力稍为降低,德军主力再次移师西线,与法军爆发凡尔登会战。结果在激战7个多月后,德军仍不能攻取凡尔登。而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与德军爆发索姆河战役,战况更为惨烈。英军虽然在这场战争里首次使用坦克,但双方在伤亡共约 120万人后,战事仍未有重大突破,并持续至该年11月,西线再次变为胶着对峙状态,不过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1917年2月3日因德国使用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多只船只被击沉,美国与德国断交。2月24日,美国驻英大使佩奇收到破获的齐默曼电报,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于是美国以此为根据,于4月6日向德国宣战。1918年8月至9月间,德军再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及机枪13000余挺。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9月,兴登堡元帅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却仍死心不息,意图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结果德国水兵因不愿送死,在基尔港发生哗变,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11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亦发生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并逃至荷兰。11月11日,德军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悉数推给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还被解除武装,德国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且不许拥有空军。但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其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本土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造成德国货币疯狂贬值,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因而引发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德国人为摆脱《凡尔赛条约》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种种因素配合,以及德国在的纳粹党的领导下,终于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魏玛共和国战后的魏玛共和国是在德国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和平、自由、民主的政权的一次努力。但是,魏玛政府自一开始就注定了困于经济问题和本身魏玛宪法固有的缺陷。开始的几年,魏玛共和国不得不忙于处理左翼和右翼相继发动的叛乱和1923年的严重的通货膨胀。接下来,由于德国与战时敌人们的关系逐渐缓和和赔偿债务的放宽,情况有了些好转。盟国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秩序和繁荣,全靠总理兼外交部长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这种繁荣一直延续到1930年来临的大萧条之前。此后,经济的衰退,加上对1923年超速通货膨胀的记忆和凡尔赛条约严酷的条款引发的民族主义反对声音,从内外两方面断送了魏玛政府。阿道夫·和他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SDAP,简称纳粹)利用了这一现实和不断增长的失业率。纳粹不断强调民族和种族的问题,并承诺让失业的人重新获得工作,他们把德国的许多问题都归罪于所谓的犹太人的阴谋,甚至宣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是由于内部的通敌造成的。二战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额赔款使魏玛共和国之民主共和政府无法负担,之后遭遇的经济大萧条和未能解决失业、其他社会问题(如左派及士兵工人的),使许多德国人转向支持右翼,之纳粹党则属极右翼中之一支。承诺减少失业人口及对经济、文化和军事进行改革。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魏玛共和国的政局开始转向法西斯化。在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第二任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为德国总理。执政后,对内开始实行白色恐怖,残酷镇压异己分子,通过冲锋队、党卫军和盖世太保及其遍布各地的劳动营和集中营实行法西斯专政。是通过鼓吹强烈的民粹主义上台的,上台后的他开始了对犹太人疯狂的种族压迫。在1933年2月27日,国会纵火案后,声称是国会的第二大党***(也是纳粹党的主要政敌)所为,逮捕了***领袖,动员冲锋队将全国所有***党部占领并禁止了***员参加3月初的国会选举,纳粹党赢得了44%的席位,联合了国家人民党后又通过胁迫或贿赂的手段,强行通过了《授权法》,只有社会民主党未赞同,是为德国踏入极权主义的第一步,最终利用《授权法》取缔了所有非纳粹政党。1933年9月1日,在纽伦堡召开的纳粹党代表大会上首度使用“第三帝国”指称他所统治下、“国祚千年”的德国。1933年12月1日通过《保证党和国家统一法》,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国。。1934年8月1日通过《德国元首法》等,加强了法西斯独裁统治。1934年8月2日保罗·冯·兴登堡死后,顺理成章地控制德国,废除总统制,成为德国元首,并派出100,000 名间谍,监察国内的评论家及异见者。将国家经济纳入战争轨道,加快重整军备的步伐。当时,德国总体经济因纳粹党的战争经济计划的而得到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但许多政治对手、尤其是共产主义者和一些社会主义者,被送去集中营,据估计,在纳粹最初统治的时间里,就有成千上万政治受害者死去或失踪。1935年3月16日,突破凡尔赛条约的封锁,宣布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起50万人的军队,次年宣布实行由戈林主持的“四年计划”,工业发展速度超过西方各国。1936年3月7日,将德军开进莱茵非武装区,7月武装参与西班牙内战。11月25日德日缔结《产国际公约》。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9月,在慕尼黑会议上,表示「取得苏德台区以后,德国不再有领土要求」以及英法的绥靖政策的驱使下签订《慕尼黑协定》。10月,德国背约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5月22日,德国和意大利于柏林订立钢铁同盟,至此,三国正式结盟,被称为轴心国。1939年7月10日,宣传部长戈培尔正式宣布废弃使用,改以“大德意志帝国”(Gross-deutsches Reich)取代。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随后迅速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1940年,击败英法联军,并占领了法国。随后占领了南斯拉夫和希腊等国。二战末期,根据遗嘱,北部战区司令邓尼茨海军元帅任总统,宣传部长戈培尔为总理。但戈培尔在自杀身亡后随即自杀,很快邓尼茨向盟军投降。1944年6月6日,美英联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德意志第三帝国”终结。冷战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战败,根据战时波茨坦会议中英、美、法、苏四国的秘约,决定在德国战败后将其一分为四分别由四个战胜国占领,并且合组一个最高管理单位同盟管理议会(Allied Control Council,ACC)来治理德国事务。但由于理念上的差异,在战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主的共产阵营逐渐疏远,1948年3月时,美、英、法三国在伦敦举行会议,初步决议要将三国所分别管理的德国领土合并,组成一个德国西部的政权,针对这点苏联方面作出反制,首先是退出ACC,并进而宣布着手设立一个东德政权的计划。但直接导致东西德分离的导火线,则是发生在1948年6月20日,西 当代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段历史时期。根据《柏林/波恩法令》,1994年3月10日,柏林重新成为德国的首都,直到1999年联邦政府才统合完成;而波恩则获得了联邦城市的地位,目前有包括国防部、农业部等在内六个联邦行政部门位于波恩,是德国第二大政治中心。2005年11月,基督教民主联盟的***安格拉·默克尔当选为德国总理,成为德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