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塞多夫对菲尔特比分-杜塞多夫vs比费
世博会的中国馆预约券怎么能拿到?排队就主动给你么?有没有一日攻略,还有入口介绍?
[顶] 我的世博游记与攻略(好辛苦,踩踩吧)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zorro 发表于2010年07月15日 17:03 阅读(29) 评论(7)
分类: 个人日记 权限: 公开
我是在六月末的时候去的世博,现在快半个月了,要不是前天看见别人游玩世博回来发的照片,我都差点忘了这回事。其实当我还在园区里面,看着那一个个有创意的场馆的时候,我就想写点什么留作纪念,但是一直耽搁了。这个暑假,相信许多学生朋友都会去看世博,其中肯定还有我的朋友们。写出游记是为了分享自己的感觉,而攻略部分呢我会穿插在游记当中,希望能游记能勾起去过的朋友们的回忆,而攻略有助于没去过的朋友们带回美好的回忆!所有的正文部分我用正常字体,攻略部分的标题我特别加粗下划线,就是这样。所有的文字都是原创,攻略部分会有文字、来自互联网,反正发出来的都是资源共享,我也鼓励别人随便拿我的文章。好了,就此开始吧!
上海不愧是国际化大都市,至少从交通的角度来讲是远比南京强的,上海的地铁和公交在中国是数一数二的,而上海为了世博也是把工作做得很细,世博园区附近所有的地铁口都有详细的指示牌把最近的门指给你,而坐地铁的时候如果某一站靠近入口,肯定会有语音提示,而园区出入口附近,还有大量城市志愿者和武警他们都会很详细地指路。上海还有很多的公交车标志为世博专线,地站直通某个世博园区门口,而园区附近实施交通管制,社会车辆是不大可能进去的,所以自驾游是基本上不可能的。不得不承认,我和世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印象是很糟糕的,我去的时候正好赶上梅雨季节,下大雨、刮大风,但是去的时候是中午,门口有兜售地图、攻略、马扎、板凳、雨具甚至是山寨海宝的小贩。歪七扭八的蛇行通道里排队的人很少,我当时产生了一个错误的印象——世博会人不多(其实后来的经历证实,早上这么长的通道是远远不够用的),于是就很兴冲冲地进去了。
第一天
我从7号门进入,安检过掉以后,很想看看附近的展馆,但是面前日本产业馆前面超过3小时的队伍把我和同伴吓到了,走吧!我听说浦西的企业馆人应该很少才对,石油馆呢?又被吓到了!四周绕了一圈,发现只有电网馆人最少。国家电网馆波光粼粼的外墙很引人注目。电网馆排队有半个小时,里面有一个”魔盒“,就是人在里面,前后左右上下全部是屏幕包围起来,然后上天入地,非常刺激。电网馆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最新的电力科技,不由得让人向往未来的生活。
现实是残酷的,真是世博无小馆,馆馆都排队啊!十几天前来过的人还说,浦西人少,但是东西不赖,结果“是金子总会闪光”——所有好玩的场馆门口都是人,没有办法,任何一个地方都排满了人……突然,我想起看过的攻略上说,集齐毕尔巴鄂、马德里、巴塞罗那三个案例馆的盖章,可以在西班牙馆享受绿色通道。但是城市最佳实践区我还没有去过,会不会有以外呢?但是举目望去,周围人山人海,我心一横,去了最佳实践区。这里我要插一句,来世博玩一点要买一本护照的,不但可以给参观过的场馆留下纪念,而且很多国家馆都有直通项目,会用到护照和门票,直通项目如下
城市最佳实践区直通国家馆
西班牙馆:世博护照37页集齐马德里、毕尔巴鄂、巴塞罗那盖章,可从绿色通道进入西班牙馆
丹麦馆:世博护照有欧登塞盖章,可从绿色通道进入丹麦馆
德国馆:不来梅、弗莱堡、杜塞多夫案例馆设3个“世博德国卡”发放点,每天限量发放总共约60张,获得汉堡、不来梅、弗莱堡、杜塞多夫4个德国城市案例馆“世博德国卡”的电子认证后,即可享用一次进入德国国家馆的快速通道权限
中国馆&沙特馆:
北部问询处内,凭当日门票领取(说“抢”更好)一份《城市名片册》,一人一票一册,每天限量发放1000-1050份,其中6约100份是沙特的。在《城市名片册》指定位置集满15个城市最佳实践区内的城市案例世博纪念印章,其中必须包含北部5个实物案例印章。15个城市案例印章须含7个亚洲城市案例印章、7个欧洲城市案例印章、1个美洲或非洲城市案例印章,总章数不得少于15个,章样不能重复。持一份《城市名片册》,盖满符合条件的15个纪念章后,可在城市广场预约点,加盖最佳实践区章,就能换取当天中国国家馆或沙特国家馆的参观券一张。其中,中国国家馆参观券每天限量900-1000张,沙特馆周末200份,平日120份。实物案例是说一个城市一个建筑的独立馆,案例联合是说几个城市一个馆的联合馆。
注:德国馆电子卡和城市名片册基本上一早就发完了,前者不超过十几分钟,后者不超过几十分钟。
要知道,在世博园区里面志愿者(绰号小白菜——因为白色和绿色的衣服)是整个园区的守护天使,如果没有这些年轻人热心、耐心的服务,答疑解难,世博会早就办不下去了。他们可以解答场馆位置、公交线路等几乎关于世博会的所有问题,所以我会在文章里面省略所有的坐车环节,因为想去哪,园区的一切公共交通系统都是免费的,找志愿者就好了。
很快,我找到了三个西班牙馆的章,来到了西班牙馆,排在了绿色通道。相比之下,这个通道的人果然少了很多,旁边有来自西班牙的工作人员。
“请汪千揍(往前走)。”一句欧洲味十足的汉语蹦了出来,原来是旁边的西班牙美女工作人员在维持秩序。我猛然间听到后面两个叔叔这样一段对话:
“其实要的就是那个味儿!”
“洋味儿!”
“对!要是‘往前走'就没意思了,要的就是那个味儿——请汪千揍。“
呵呵,想想也确实是这样,世博会世博会,来看的是什么?不是**,不是游戏,同样的3D4D**,在外面花钱也可以看,还不用拍3、4个小时队,过来是来看文化、看文明的,同样的,盖章本身的意义并不大,真正宝贵的是这些珍贵快乐的回忆。
进入场馆,是超长荧幕的**,先后出现弗拉明戈、加索尔、纳达尔、西班牙足球等一系列西班牙元素,甚至在播放奔牛节录影时,脚下可以感觉到明显的振动。
离开场馆的时候,看到一个超大的大娃娃,很多女孩都有点疯了,大呼可爱上前合影,娃娃还有丰富的表情,眼神,让人印象深刻。
这一天晚上回家的时候实在是很累很累,地铁也是很挤的,根本没座位。这几天在园区里面花了不少钱,饮水还好,里面有免费直饮机提供饮水,饮料略贵,餐厅则纯粹是宰人,漫天要价,十几块的面条、便当,可以卖到几十块。有些场馆里面有小餐厅,如若简单吃一点,没有一两百下不来。后来看了几个联合馆就走了。
第二天
第二天的游览纯属偶然,我原本不打算周六周日去的,听说人狂多。但是第一天(周五)晚上我已经很累了,躺在沙发上很无聊地拿过一份报纸随便翻翻,谁知道这一翻竟然翻精神了——新闻的大意是说,6.25(今天)——6.27,园区内的信息发展网馆,会举办MJ周年祭活动……我顿时无语了……在园区晃了一天,居然不知道这种事,随后在第二天纠结了一个早上后,我还是决定去一下,表示对MJ的缅怀。
由于纠结了一个早上,去得还算比较迟。去了以后,我直奔那个什么信息发展网馆,排队进入以后,身边的东西,什么字画、瓶瓶罐罐的都没有看,就一直焦急得往后面走,猛然间,面前突然出现了一张巨幅海报,是this is it的海报,两侧分别是文字和,MJ照片下有相当多的粉丝献的花和唱片,正中间海报下,是MJ的蜡像。
站台前方,围满了人,或跪或立,忙着留影,很可惜,蜡像被隔开了,不然很想和MJ来个亲密点的合影,身边端着相机的一个大哥哥说:“今天这个馆来值了。”
离开展馆以后我就犯愁了,毕竟今天是仓促前来,没有提前规划,不知道去干什么,忽然想起日本馆、韩国馆应该蛮好玩的,于是坐车去了日本馆,结果顿时被吓到了——
注意,照片远处的建筑物是韩国馆,日本馆在我身后,但我要拍的不是馆,是人。日本人和韩国都是这次世博的大热门(沙特、中国是超热门),排队的队伍蜿蜒曲折,由于准备排队用的凉棚塞满了,拉出的隔离带甚至堵塞了道路,大有投鞭断流的气势!天啊,要是现在在这里排队,我估计晚饭都不要吃了。走吧!走吧!无聊地溜达着……但是猛然间,远处的忽然闪烁着一颗星忽然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朝鲜!
我一开始是没有想到会有朝鲜馆的,世界杯称之为“神秘之师”,郑大世前两天的男儿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由得心向往之,想看看这个神秘的国家的世博场馆。
没什么人排队,这很好。世博场馆门口的队伍,有两种难得的美德,一种是短,一种是动——短则少等,动则迟早会短,也少等。平心而论,这里东西还算有点趣味,在场馆里面搭了一下朝鲜景致,凉亭啦湖泊啦之类的。但是旁边有个屏幕,里面播放着天真快乐的朝鲜儿童嬉戏的影像,不由得引来我一声苦笑。里面的纪念品商店出售的东西很有朝鲜特色,我很惊奇地发现了伟大的金正日将军和金日成将军的头像印在书上,但是我没买,估计买了也看不懂。
下午是不折不扣的高峰期,我决定把下午奉献给小馆,但是看了点小馆,又去浦西看了船舶馆。中国船舶馆是我世博游的一个转折点,我先前一直不打算排长队的,但是事实证明,世博无小馆,馆馆都排队,船舶馆花费了我一个多小时,这次以后,我渐渐放开了,不去在意长队了。其实,世博会是一次很复杂的旅游,绝不同于我们平时逛公园、游乐场那么方便,世博会本身的组织能力已经无比优秀,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能力再好,你**一口气放五六十万人,究竟是拥挤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数据的后果,是牺牲普通百姓的利益,我在园区里面不止一次在排长队的时候听到人家大骂世博,很多人明确表态,“要不是单位发了票,今天我才回来,以后也不来了。”是的,世博会是文明盛会,东西很好,的确部分中国人没有素质,但是我认为该反思的是世博局,主要责任不在有人。我看到有人在地上扔垃圾,因为排队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垃圾桶;我看到有人吸烟,因为举目望去没有任何醒目的吸烟室;我看到有人插队,因为要排三个、四个、甚至更多小时……世博会暴露出来的素质问题,责任不仅仅在游人。
听说非洲联合馆人会少一点,所以就坐车去了,进去以后,发现果然很有非洲味道,身边都是黑人,周围的挂毯、木雕各种手工艺品很中看——但也仅仅是中看而已,我很诧异一这里的东西都贵得像抢钱一样,比如一个冰箱贴就叫价10元,一般的去超市买个10元东西送个这种冰箱贴差不多。但是看一看还是很有感觉的,很多商家都贴着请勿照相,不然,我很想拍点东西。
世博会各个场馆门口的排队等待区域绝对可以看出场馆的人性化程度。中国馆展区在楼上,所以就在东方之冠的楼下排队,仰头看看这个震撼的建筑就很过瘾了;沙特馆人实在太多,所以所有排队顶棚都有喷雾和风扇(如果没有的话可能要死人的);城市未来馆的排队是在建筑内,周围有各种写法的“城”,书法爱好者会觉得很有意思。而比利时馆绝对是最特别的一个,他会让演员打扮成欧洲人,自称“贝多芬”“居里夫人”等等欧洲名人,然后在队伍护栏外和游客做互动游戏。比利时馆的入口会派发焦糖饼干,里面分为欧盟和比利时两部分,甚至还展出一些欧盟重要文献,出口前的商店出售比利时巧克力、钻石,很诱人。
离开的时候因为有点完了,发现芬兰馆门口队伍缩水相当多,于是就去排了,芬兰馆的外形是一个“冰壶”,内部中空,在里面一抬头就可以仰望星空,里面当然少不了诺基亚。
世博人数变化规律工作日比周末人少,一天的游客大约在中午达到顶峰,刚开园一小时左右达到一半,一旦入夜就会开始减少,晚上的人大约会缩水一半左右,雨天人数会有所减少,热天人数会大减。建议身强力壮的挑工作日酷热天气前往。
第四天
天空中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被劲风吹动,打在我身上。我背着行囊,手提雨伞,望着远方。我脑中回荡着这样一个声音"我昨天来过,昨天来过!踩过点的——我知道坐哪班车,走什么路线,我还年轻,我有力量、速度、技术,我一定会成为那一千分之一!”
城市名片册——我来啦!时间是九点二十,我手提雨伞长途奔袭直取车站,乘车疾驰抵城市最佳实践区,到站后一跃而下,翻身上桥过马路——胜利就在眼前。眼前是薄薄的雨幕,耳畔是呼呼的风声,脚下是溅起的水花,疾如风!直捣北部问讯处!略略一瞥,身边有一大群和我一样朝着同一个方向奔袭的人。此刻我脑中回响起一个个高大的身影——刘翔、罗伯斯、博尔特、盖伊、艾佛森、韦德……正在我沉浸在拼搏中的时候,我郁闷了——旁边一个志愿者,我也没问她,她也没问我,我只不过从她身边奔跑过,她就知道我是去抢城市名片册的,还提醒我:“就在那边,不要跑……"郁闷啊,抢城市名片册的人太多太多了,整个城市最佳实践区北部全**是搞定向越野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世博会活活成了运动会。
虽然在同龄人中长跑不占太多优势,但是欺负欺负大爷大妈还是绰绰有余的,跑到问讯处,举目望去全是排队的人,我前面说过,世博场馆门口的队伍,有两种难得的美德,一种是短,一种是动——短则少等,动则迟早会短,也少等。那么这个抢城市名片册的队伍,堪称堕落最快的队伍——一来在高速增长,而来动得不快,堪称最快堕落的队伍。我原以为志愿者就很让我郁闷了,没想到更郁闷的是武警大哥——他一边努力维持秩序,一边善意地说:“不要挤,每个人都有啊……”我彻底无语了,才一千份,怎么可能每个人都有?不过人家维持秩序是好心,要是再出个69圣战怎么办……说话之间,春去秋来,只见那队伍眼看不断加长,我面前那队伍却是渐渐缩短,心中好生欢喜,眼见得渐渐向前挪动,面前两位手捧一沓纸片,恍若仙女一般,传一身“小白菜”服饰,我且问道:“这可是中国馆的城市名片册么?”她答:“是的。”我心中窃喜,赶忙用手去接过,看着那城市名片册,我不由得龙颜大悦。
城市名片册抢劫攻略(来自互联网,感谢网友gordonwu )
从3号门进入园区,一是因为近,二是因为人少。
城市最佳实践区我早在第三天几乎玩遍了,所以哪个馆有章哪个没有章,场馆在哪里,敲章具体在哪里我几乎了然于胸,很快,算上几个昨天没有看到的馆,我很快搞定了城市名片册,来到城市广场预约点换到一份中国馆预约券。
预约券是一张名片大小,我很小心地放入口袋,兴冲冲地在浦西简单地逛了逛,就坐车去了浦东。顺便提一下,浦西中国铁路馆有自动售票机,可以买到几乎全国任何城市任何车型的火车票,这段时间世博会召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那里买到京沪高铁回南京,车票则是世博会纪念款,还印有中国铁路馆的外形。
我来到浦东,找到中国馆,来到门前,看着人群,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赶忙问武警叔叔。
“叔叔,您看这队伍得排多久。”
“3小时以上。”
我顿时无语了,晃悠着脑袋离开,准备晚上再来。
“小伙子,小伙子,中国馆看了没有啊?”突然,一个老大爷一把拉过我。
“还没有。”我顺口答
“我这里有预约券你要不要?”他猛然间掏出一张中国馆预约券,和我折腾小半天弄来的差不多一样。
“你是黄牛?”我脱口而出。
"什么黄牛!多难听,我看过了,这预约券我没用了,卖给你,你随便讲个价钱……80!80怎么样。”
长这么大第一次遇到黄牛,真是新鲜。
“算了算了,我不要了。”
“你随便出个价钱,70!你别这样,别人看了多难看啊……”
摆脱了这个大爷,我仔细想想,如果我当时手里没有预约券,没准我还真会买上那么一张……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我现在再去一次世博,我不会再抢城市名片册,多方权衡之后我觉得,抢城市名片册看中国馆或者沙特馆,绝不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世博会不是一个简单的地方,要想玩得好、玩得值,一定要多待几天,而且来之前多做功课,才会觉得不虚此行。之所以我不建议抢城市名片册,是因为中国馆和沙特馆
的具体情况所致。
中国馆预约攻略
形势概况:中国馆实施全预约制,每人凭预约券入场排队。预约券上的时间限制作废,也就是说预约券只是拿到一个当天排队权,有预约券才的人可以任何在九点半前的任何时间去排队。中国馆每天有五万预约名额,4/5提前派发给团队,1/4在每天早晨由专人在每个的验票口派发给最早到达的幸运儿,1000份左右留作兑换城市名片册。所以每天只有1/8甚至更少的游客才能参观到中国馆,而旅游团可以轻松得到的预约,散客根本很难拿到。
抢预约券方法:
1.团体预约(有些运气好的旅行社可以抢到预约券,事先要确定有没有中国馆的)
2.笨鸟先飞(不同的门人数不同,提前一两个小时来到人少的门,人少的安检口争取抢到前几个位子,前几个过安检,可能抢到预约券,但是就怕牛人太多,提前几个小时也抢不到,每天手发的中国馆预约券大约在15-20分钟内发完)
3.定向越野(就是抢城市名片册,但是抢到以后会有1000人在最佳实践区转悠敲章,要是不熟悉地形没有2、3小时下不来。)
4.黄牛支援(中国馆门口有黄牛,卖50的80的100的都有,建议先熟悉熟悉行情别给宰了)
中国馆&沙特馆:
北部问询处内,凭当日门票领取(说“抢”更好)一份《城市名片册》,一人一票一册,每天限量发放1000-1050份,其中6约100份是沙特的。在《城市名片册》指定位置集满15个城市最佳实践区内的城市案例世博纪念印章,其中必须包含北部5个实物案例印章。15个城市案例印章须含7个亚洲城市案例印章、7个欧洲城市案例印章、1个美洲或非洲城市案例印章,总章数不得少于15个,章样不能重复。持一份《城市名片册》,盖满符合条件的15个纪念章后,可在城市广场预约点,加盖最佳实践区章,就能换取当天中国国家馆或沙特国家馆的参观券一张。其中,中国国家馆参观券每天限量900-1000张,沙特馆周末200份,平日120份。实物案例是说一个城市一个建筑的独立馆,案例联合是说几个城市一个馆的联合馆。
注:德国馆电子卡和城市名片册基本上一早就发完了,前者不超过十几分钟,后者不超过几十分钟。
更多攻略,访问我QQ空间
是金发碧眼吗?
解读(选摘)
相关书评
德国媒体评论
1、德国媒体对本书的评价:
“没有一本关于第三帝国的书像塞巴斯提安?哈夫讷的《解读》那样给我带来如此多的收益。”
——第三帝国元帅隆美尔之子,前斯图加特市长曼弗雷德?隆美尔。
“……耐人寻味、思想丰富、而且文笔精彩,简言之一部历史散文领域的杰作”;
“一本将许多篇幅庞大的著作毫不费力地撂在后面的小书。”
——德国著名历史学家,《传》作者约阿西姆?费斯特。
“如果我们不愿继续成为的人质,我们就必须一而再、再而三地直面这一德意志心灵创伤。如果我们对它进行压抑,它就会让我们心神不宁。如果我们接近它,它就会远离我们。到现在为止,没有一本比本书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及其灾难的书。”
——德国著名历史电视片制作人基多?克诺普
2、作者塞巴斯提安?哈夫讷(1907——1999)
德国著名政治评论家与历史学家。1907年出生于柏林,1938年流亡英国,任英国《观察家报》记者。1954年以《观察家报》记者的身份返回西德。1961年任西德《世界报》记者,后又改任《明星》周刊评论家,成为德国著名政治评论家,并出版多部历史著作。《解读》是其最有名的著作,也是其得意之作。1978年初版后在西德引起轰动,连续数月位居畅销书榜首,作者获当年杜塞多夫市海涅奖。《解读》是德国销售量最高的读物,至今已经连续再版20多次被翻译成23种语言。
相关书评
征服的幽灵——译者序(1)
比萨达姆“高明”。
60年前,当他的末日来临的时候,选择的不是东躲西藏与屈辱投降,而是在“帝国首都”柏林就地自杀。这样,他不仅逃脱了人世正义的惩罚,而且拯救了自己身后的“光辉形象”。他留给后世的不是一个蓬头垢面、可怜巴巴的“脏老头”样,而是一个“完美无损”的人世邪恶的经典象征。在历史现实中,被征服了;但他那邪恶的思想与精神却像一个幽灵一样在人类的历史记忆中任意翱翔。
要征服的幽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他虽然被打败了、消灭了,但他毕竟曾经节节胜利、所向披靡,这使得他的失败与消失显得有点“偶然”,有点令人难以置信。后人看到的他的最后镜头是他在1945年4月20日,即在他56岁生日那天接见为他卖命的德国孩子的场景,虽然已经灰头土脸,但仍然令人毛骨悚然。而他10天后在柏林帝国总理府十米深的地下室的自杀没有被镜头记录下来与公之于众。人们在相关历史纪录片中看到的几乎只是一个如日中天的。在那里,他仍然在咆哮着、得意着、凯旋着;德国人仍然在为他欢呼着、战斗着。似乎还“活着”。与此相比,他最终的失败与自杀的事实只是一条抽象的、似乎可以被忽略的信息。
其次,二战后,他的思想受到了大力讨伐,他的滔天罪行受到了彻底的揭露与控诉。但正因为他失败与消失了,他已经不能为其思想与行为进行辩护。而犹如针对一个恶贯满盈的罪犯的判决也只有在一个公正法律与审判程序之内才能使人心服口服一样,对的思想与罪行的评判也只有在坚持公正与逻辑原则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在这里,为作“辩护”的不是对他的赞成、宽容或同情,而是我们思想中的公正与逻辑意识。只有当我们能够在不扭曲我们日常的公正与逻辑意识的前提下颠覆的思想建筑、动摇他的道德基点的时候,我们才能为对所出的严厉评判感到心安理得,才能算是在真正意义上征服了的幽灵。
能做到这一点的历史著作屈指可数。我们一般接触到的读物,或属于“远距离扫射”,或属于“近距离感染”。前者对的打击效果犹如向银幕上的开枪,而后者则已经被的幽灵所迷惑与俘虏。
塞巴斯蒂安?哈夫讷的《解读》则是一部敢于接近的幽灵,而又不被它所俘虏,以平和的心态、依据公正的标准、凭借丰富的知识与严密的逻辑征服幽灵的力作,是一面让这一“魔鬼”原形毕露的“照妖镜”。
二
塞巴斯蒂安?哈夫讷(SebastianHaffner1907—1999)是德国著名政治评论家与历史学家。1907年出生在柏林,原名莱蒙特?普雷策尔(RaimundPretzel)。大学期间学习法律,获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在国家司法机关工作。1933年上台后,因不愿意与纳粹同流合污,自动辞去公职,从事新闻记者工作。1938年,因纳粹对犹太人迫害政策愈演愈烈,他与有犹太血统的未婚妻一同离开德国,移居英国,并任英《观察家报》德国方面的记者。为了保护其在德国的亲友,他选择了“塞巴斯蒂安?哈夫讷”为笔名。据其女儿萨拉回忆,这是因为他喜欢德国著名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与莫扎特(尤其是其“哈夫讷交响乐”)。1940年,哈夫讷在英国出版了《德国:杰克尔与海特》一书,向英国民众解释了德意志民族,这个“诗人与思想家民族”追随恶魔的原因。
二战后,哈夫讷于1956年以《观察家报》驻德记者的身份返回到当时的联邦德国。在向英国报道德国时事的同时,哈夫讷也经常参加联邦德国电视台每周一次的著名国际记者讨论会“国际早餐会”,逐渐介入德国新闻与舆论界。1961年8月13日,即在民主德国建造“柏林墙”的当天,当德国再次成为世界政治的焦点的时候,哈夫讷向《观察家报》辞职,改任为联邦德国《世界报》记者,次年又改任《明星》周刊的评论员,由此完全回到了故乡的环境之中。
在50年代,哈夫讷还是一位保守的“冷战分子”。人们可以经常听到他对民主德国的猛力抨击。自1962年10月联邦德国发生了阿登纳政府打击新闻自由的“明镜事件”以后,哈夫讷的思想开始开始向左转。1964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50周年纪念日与联邦德国史学界关于德国一战责任的辩论,哈夫讷推出了历史著作《德意志帝国在一战中的七大致命过失》。在揭露德意志帝国的外政失策的同时,哈夫讷要求联邦德国社会吸取德意志帝国的教训,放弃复仇主义的幻想,改善与东欧国家的关系。后来甚至提出了承认民主德国为通常外国,放弃德国统一的主张。保守的哈夫讷成为了后来勃兰特政府的“东方政策”的开路人。(他还认为,两德的统一“连理论上的可能性都没有”。当1990年德国统一成为事实的时候,哈夫讷坦然认错:“这是我一辈子出的最大的洋相!”)1967年,哈夫讷又推出了《丘吉尔传》,受到了广泛的赞赏,进一步奠定了其历史散文作家的地位。联邦德国学生运动爆发时,哈夫讷已经年逾花甲,但他却十分理解与支持年轻一代的抗议运动,成为年轻学生难得的“忘年交”。不仅如此,哈夫讷的思想“左化”到了让社会民主党人难以忍受的地步。1968 年,在德国1918年革命50周年之际,哈夫讷又出版了相关著作《背叛》,谴责当年社会民主党***艾伯特“背叛”了社会主义革命理想。
1978年,年逾古稀的哈夫讷推出了他的最著名的著作,即本书《解读》。该书出版后不久,便在德国引起轰动,连续几月稳居畅销书榜首。哈夫讷因此在当年获得杜塞多夫市的海涅奖。尽管在此以前(1972年),德国历史学家费斯特(JoachimFest)已经出版了巨著《传》,但哈夫讷的《解读》则以其短小精悍、深入浅出等特色长期与费斯特的千页巨著平起平坐。费斯特赞誉哈夫讷的“小书”“毫不费力地”把许多篇幅庞大的叙述“撂在后面”。不知费斯特是否也指他的《传》,反正哈夫讷的《解读》是德国最为畅销的读物。
《解读》中的某些观点也受到了专业历史学家的质疑。但当一年后哈夫讷的图文并茂的《没有传奇的普鲁士》问世时,专业历史学家也不得不对他的专业知识与判断力表示钦佩。哈夫讷对普鲁士的,特别是其早期历史与文化的高度评价纠正了人们长期以来对普鲁士的偏见。进入80年代以后,哈夫讷虽然年老体弱,但仍然用口授的方式不停著述,1987年,又出版了《从俾斯麦到》的德国历史评论集。
1999年1月2日,在度过了91岁生日的几天后,哈夫讷在柏林去世。2000年,他30年代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遗著《一个德国人的故事》由其子女整理出版,很快也成为畅销书。德国再次兴起“哈夫讷热”。
哈夫讷虽然不是专业历史学家,他的著作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专业研究,但他对德国公众的历史意识的影响却大于任何一个德国专业历史学家。哈夫讷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以一个普通人的眼光来观察历史,用普通人的语言来写作历史,用日常生活的逻辑来解释与评价历史。正因为他避开了专业历史研究的视角,他看到了专业历史学家所看不到的历史的面目。也正因为他面对普通读者写作历史,他比专业历史学家们更多地解答了同代人的历史疑惑。《解读》在各方面都是哈夫讷写作特色的经典代表,也是他自己的得意之作。
相关书评
征服的幽灵——译者序(2)
三
回顾哈夫讷60年代的创作历程,可以想象,到70年代初,对于哈夫讷来说,写一部有
关的书,一定是一件“技痒难忍”、但又十分棘手的事情了。一方面,如前所述,他
已经在一战爆发50周年之际推出了《德意志帝国一战中的七大致命过失》,三年后他又出版
了《丘吉尔传》,显现了自己对历史题材的浓厚兴趣以及在历史人物传记方面的才能。在1968
年,他又出版了纪念1918年革命的《背叛》一书。人们可以预料,哈夫讷将在1975年前后,
也就是在二战结束三十周年之际,推出一部有关纳粹德国或的著作。
而另一方面,哈夫讷又遇到了两个十分强劲的竞争对手。其一是当时在西德史学界迅速
崛起的社会史学派。在该学派的影响下,西德历史科学研究的重心开始从国家政治向社会经济结构与进程转移,对历史人物的专注研究已经被看成是不合时宜的“老一套”。对于他们来说,研究纳粹德国的历史不能以为中心,而为这样一位德国历史的罪魁祸首写传记则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揭示造成上台的历史、政治、社会与经济原因。
哈夫讷的另一个或许更为强大的竞争对手则是前面已经提到的费斯特。这位比哈夫讷
年轻近20岁的政论家与历史作家于1972年推出了巨著《传》。这部著作远远超越了50年代英国历史学家阿兰?布洛克的传记,创造了研究的新顶峰。在费斯特的《传》以后,再推出一本更为全面、详尽、透彻的传记,显得不仅多余、而且几乎不可能。或许,这也是哈夫讷没有直接在1975年前后出版自己的著作的原因之一。
而当本书在1978年出炉的时候,哈夫讷还给它起了一个似乎过于谦逊的书名:《关于的几个注解》(AnmerkungenzuHitler)。意思是,本书不是又一部传记,《传》已经有人完成了,我只能附加几个注解作为补充了。该书七个章节的标题也真是“注解”般的简单:生涯、成就、成功、错误、失策、罪行、背叛。
但结果表明,虽然有费斯特的《传》在先,哈夫讷的几个“注解”却不是多余的。如果说费斯特的《传》是对这条巨蟒的巨幅油画的话,那么哈夫讷的肖像则是一张简明扼要的速写。虽然只有寥寥几笔,却恰到好处、入骨三分,比墨浓笔重的油画更为真实。费斯特的著作宏大详尽,但读者很难得其要领,而哈夫讷的“注解”名副其实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如此,哈夫讷还指出了这条巨蟒的致命“七寸”。在费斯特画卷里,巨蟒般的活龙活现,让读者感到恐惧(甚至“悲壮”)而又入迷;而在哈夫讷那里,有时是条巨蟒,但有时却萎缩成了一条蜥蜴,而且最终被征服了。
哈夫讷不用复杂的政治学或社会学理论,不作过度的艺术渲染,也不做过高的道德批判,而是用普通人的平淡眼光来观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叙述、用相对客观、公正的标准来评判的是非功过。甚至可以说,是先把当作一个普通人、正常人来看待,尔后逐渐显现其畸形、疯狂与罪恶的原型。
四
翻开第一章《生涯》第一页,我们首先读到的开场白是“阿道夫?的父亲一生走的是上坡路……阿道夫?一开始便走下坡路。”一本以为主角的著作以如此平淡的语言与视角开头,实在出人意料,而同时又让人眼前一亮,兴趣顿生。在这里,哈夫讷观察的眼光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对一位“名人”进行“体检”的眼光,更确切地说是对一具“名尸”进行解剖的眼光。他不让“名人”的光环阴影、功过是非影响他的工作。“躺”在他眼前的“名尸”是一个世界历史上“最大级别的”失败者的大起大落的人生履历,一个让许多人百思不解的谜:开始是一个默默无闻、古里古怪的早期失败者,然后是一个遮天蔽日、不可一世的“成功者”,而最后却又是一个一败涂地、而且是恶贯满盈的失败者。在为这具“名尸”填写“一般栏目”的时候,哈夫讷仅仅依据几个众所周知的、但一般人熟视无睹的几条信息就揭示了生命的畸形:这位在政治影响方面近乎“满分”的世界历史顶级“名人”,在友谊、爱情、亲情、文化、职业等方面都是个“零”。这也就基本解释了成为一个政治狂的原因,因为政治是他的生活替代品。在对个性与个人生活的静态观察后,哈夫讷逐个评述了政治生涯的七个阶段或重大决定:1、早年便专心政治,把政治当作生活的替代;2、1913年从奥地利移民到德国;3、一战后决定当政治家; 4、发现自己作为大众演讲者的魅力;5、决定当领袖;6、决定在其有生之年完成其政治时间计划,也就是决定发动战争;7、决定自杀。读者可以在很短的篇幅里,看到是如何从一个无业流浪者走向“辉煌”,随后又走向毁灭的。字里行间,的成败之谜已经隐约可见。
在第二章《成就》里,哈夫讷毫不讳言地承认,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也是1933年上台后获得绝大多数的德国民众支持的主要原因。到1936年,在短短三年之内,解决了德国大众失业问题,创造了“经济奇迹”。他也创造了德国扩军的奇迹。到1938年,德国的军队从10万的陆军发展到欧洲最强大的军队,包括最强大的空军。一战后凌辱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变成了一沓废纸。哈夫讷尤其突出了在建立独立作战的装甲兵种的关键性作用,这一兵种的建立为德国二战初期的节节胜利奠定了基础。哈夫讷认为,虽然在创造经济与军事“奇迹”的时候有许多帮手,但他的领导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另外,还推动了德国社会的变革。这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促进了德国人的“社会化”,让他们感到了集体生活的温暖。哈夫讷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真正区别在于集体主义,在于人的“社会化”。在此意义上,无疑是一位“社会主义者”,而且是一位“很能干的社会主义者”。
费斯特曾提出过这样的猜测:如果于1938年遇刺身亡,那么绝大多数德国人将把他看成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Staatsmann),或许是德国历史的完成者。他的那些反犹言论会被当作胡思乱想而被遗忘。对此,哈夫讷提出了质疑。他认为,1938年如日中天的声望是与他通过和平道路获得一切成就密切相关的,而实际上早就已经开始备战了。当这一秘密被揭开的时候,他的光辉形象就会因此受到影响。另外,到1938年,不仅已经把魏玛共和国的民主制度,而且把德国的现代国家制度摧毁了。取而代之的是只有他一人能够控制的混乱状态。如果在此时猝死,那么德国人会突然发现,他们连一个正常运转国家都没有了,没有留下一部宪法、没有确定接班人,他留下的只是一片混乱。
去欧洲旅游怎么省钱
很多小伙伴旅行肯定会选择国外,但是在国外旅行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消费比较高,所以有的时候是不得不放弃的,现在我们就去看看去欧洲旅游怎么样才能省钱。
环欧洲火车之旅
推荐理由:如果有一个月的时间,很多人都会想到出国,最好就是以自助游的形式慢慢地行走欧洲旅游度假,才不负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撩人的浪漫风情。谁都知道欧洲是火车旅行的天堂,要在一个月内游览尽量多的地方,最好的省钱方式当然是坐火车,尤其是夜车,不仅可以省掉住宿的费用,又可以在车上认识其他一些来欧洲自助游的俊男美女。
预算:20000元左右,其中所有的交通费用14000/人,门票+住宿+食物6000元/人。
欧洲旅游从波兰古都克拉科夫开始,第一站到达柏林,从柏林坐夜车到巴黎,在巴黎游览后直奔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从马德里赴西班牙港口城市巴塞罗那,从那里沿地中海北岸自西向东先后到达影城戛纳,袖珍国家摩纳哥和度假胜地尼斯,之后从尼斯南下到达意大利首都罗马,沿亚平宁半岛最南到达那不勒斯,之后北上来到以斜塔闻名于世的比萨和意大利文艺复兴之都佛罗伦萨,再到维若拉和水城威尼斯,从威尼斯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然后到达萨尔斯堡,再从萨尔斯堡经慕尼黑,德莱斯顿回到克拉科夫。
友情提醒:欧洲旅游最好的时间是三月底四月初(但要注意避开复活节)或九月底十月初。如果两个人的行程完全相同,可以一起购买通票,价格要比一个人的价格便宜30%。火车优惠通票都是针对欧洲以外的游客发行的,所以只能网络购买(Rail
Europe、欧洲火车旅行网等)或在代理机构购买,欧洲铁路中国总代理中国航空信息公司也已在广州设立办事处,游客应在出境前在广州预订,会比到达后购买优惠。
准备工作越早越好,这样对你节省费用大有好处,至少在出行前30天要作准备,包括签证申请、线路设计、机票预订、酒店预订、欧洲火车票购买、出行准备等。
1.签证的省钱
我的欧洲旅游写的就是文化心态。或者说以什么眼光看世界。签证的省钱方法是选择不同申根国家的领事馆。德国领事馆肯定不是最便宜的,但是,签发后证件的效应会两样,这是我此行多次过边界的感相。但是,我的关于到德领馆去的博客,就不是实用性的“攻略”,是关于自助游签证的心态指点。
一是指点需要签证的朋友知道自己是谁,不要自高,不要自卑;二是指点各位要坦然行事,蒙骗领事馆或是混过签证官都不是做人的派头。可以不出国,不可以混出国;三是指点欧洲旅游申根签证时的心态,放在英签或是法签是一样的。做中国人很光荣,有此心态,走遍天下都不怕。混出国的打工者或是其他职事者,不在读在下的文字的朋友圈内,另请高明就是。
读到网上出国的外国人的操行评定中,中国人的恶评世界第三。为中国人悲哀。
2.关于机票的省钱
机票省钱有无数种方法。订欧洲旅游机票越早越好是不二法门。当然到大机场落地也会便宜些。在西欧是罗马、法兰克福、巴黎和阿姆斯特丹四大机场的票最便宜。许多人有买“一元机票”的本事,我不具备。欧洲小机场间会有这类特例,但是有许多附带限定,例如限定出发的时间,甚至限定目的地。我在匈牙利认识4位德国科隆留学的中国学生,他们之所以奔布达佩斯就是这个原因。有幸同路一段,留下美好印象。
我的机票选择的是德国的柏林航空公司,现在国内有北京或上海直飞德国杜塞多夫机场的机票。我前面有购机票的“攻略”在,此处补充结果:我半年前预订的7月15日上海出发机票,自信满满地去了机场,结果被告知“航班取消”!接待的LIU**态度特好,让我二选:一是就地住在旁边的大酒店过夜,改天出发;二是改签。我接受改签的方案,结果在法兰克福转机,半夜三更地在杜塞多夫打的不算,关键是我所有的行程被打乱,许多预订旅店被取消,我的卡后来不断传来扣款的告知!
柏林航空不是小公司,后来陪我150欧元机票票。估计需要我再去欧洲旅游的话,可以补偿我这点钱。我不赞同你也乘柏林航空,不过不在于这点过节。而是弯道杜市不见得省钱。7、8月高峰期,总价花604欧元来回上海西欧肯定便宜。但是,如果你不像我这样随心所欲地行走的话,专程飞杜塞多夫转道就不算便宜。杜市去科隆9欧元,科隆去巴黎汽车也要47欧元;阿姆斯特丹直达杜市的国际列车53欧元,这样你没有省多少钱。
3.关于当地的省钱攻略
许多攻略会教人到某处某城如何省钱。举个例子,关于德国的火车票有无数种便宜的乘法,如州票周末票等等。但是,你到现场看看,德国人完全毫不在意地在机器前买票走人,“周票?”“周末票?”“全家欢乐票?”在他们闻所未闻。上海公交有连乘的便宜,你要是不熟悉公交路线,不会连乘,还省那一元钱干嘛呢?连当地人都不知道的窍门,外来人何必斤斤计较呢?因为,上路就是用钱,否则可以在家安逸着,一张机票可以海吃一个月呢。
其他的套路如展览馆的联票,城市旅游联票等等,完全可以不在出门行走的考虑范围内。住星级旅馆最低得100欧元一间房,如果能吃苦的话,可以住青年旅舍20欧元上下一个床,还带早餐免费。到老佛爷买一个包最低100欧元,如果用在火车票上,由巴黎发射出去,可以到周边城市如里尔、里昂一个来回。
- 上一篇:乔纳坦奥运会-亚运会乔纳坦晋级决赛
- 下一篇:斯托克获奖-斯托克vs沃特福德